一说到颜色管理,很多人的内心是拒绝的!什么?颜色不就是颜色吗?颜色还需要管理?那是什么鬼?!其实颜色管理并不是要管理“颜色”,而是要管理“色差”!
印刷厂如何管理“色差”
RGB显色系统和印刷品用的CMYK系统的色差来源:
- 不同的显示器之间,色差几乎不可避免。
- 不同的纸张、油墨、印刷方式,印出来的东西有色差也非常正常。
- 设计师在电脑上设计好图纸,再发给印刷厂印刷,更是属于跨系统操作。
色差无法完全消除,却可以管理,从而把它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
RGB和CMYK编码系统
从技术上说,就是:通过管理RGB或者CMYK编码系统与最终产品呈现的颜色之间的关系,从而达到管控色差的目的。
什么意思?对于印刷人来说,RGB和CMYK再熟悉不过了~在这里,联印通还是要啰嗦几句~
它们有自己的颜色空间,有自己的编码系统,但它们并不是表色法,它们并不对最后的颜色外观负责。本质上,它们是显色系统的工作指令。
RGB色,就是计算机对显示器发出的显色指令,它并不对最后的颜色外观负责。比如,一个叫#FF0000的颜色,我们都知道是红色,但是在不同的显示器上,因为各种原因,它们红得并不一样。所以,RGB和CMYK也被叫做和设备有关的颜色系统。
1931CIE-XYZ系统下的某一个颜色,(在RGB系统的基础上,用数学方法,选用3个理想的原色来代替实际的三原色,从而将CIE-RGB系统中的光谱三刺激和色度坐标r、g、b均变为正值。)
比如(x=0.34,y=0.31),放在哪里都应该是一样的颜色(特定的观察条件下),这才是表色系统存在的意义。因此它们被称为和设备无关的颜色系统。
颜色管理
颜色管理,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朴实的想法:
如果能把和设备有关的系统的色号,和Lab色的色号对应起来,那么,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色差问题了。
某一台电脑A,用的是sRGB色域的显示器,上面显示了一个红色(RGB色号#FF0000),对应的Lab色的色号是(L54/a81/b70)。
而另一台电脑B,用的是Adobe RGB色域的显示器,色域比较大。同样的#FF0000,显示出来会更鲜艳,Lab色号是(L63/a90/b78)。
所以,如果没有颜色管理,两台电脑上都显示#FF0000色号,妥妥的是有色差的~
这种情况下,可以通过sRGB的#FF0000的颜色外观Lab色号(L54/a81/b70),找到这个眼色外观对应的Adobe RGB色号:#DA0000。
于是电脑A显示#FF0000,电脑B显示#DA0000,就可以获得同样的颜色外观了。
这是同一种系统的情况,跨系统的情况也一样。
电脑A上要输出了红色#99762e到打印机C上,那么首先找到它对应的Lab色号(L54/a14/b51),然后找到这个Lab色号对应的CMYK色号(C42/M57/Y100/K1)发送给打印机,从而获得没有色差的打印输出。
也就是说,在颜色(色差)管理中,会把Lab色空间当做中转站使用。
不管是在RGB之间转换,还是在CMYK和RGB之间转换,都会在Lab里面过一遍!
如果你还没明白,联印通再来打个比方。RGB、CMYK色仅仅是菜谱。最后炒出来的菜什么味道,其实跟很多其他因素相关。
Lab色,则是给最后端上桌的菜进行评判的“仪器”,按“酸甜苦辣软糯香酥”等等不同方面用仪器进行严格的评测,如果Lab参数一致,菜的味道就应该是一样的。
有时候我们也戏称RGB和CMYK色为“虚”的颜色,Lab色才是实实在在的颜色,跟实现的设备无关。Lab色对所有的颜色进行编码,1就是1,2就是2。知道Lab色的色坐标,就一定能确定到底是什么颜色。
“虚”的颜色,必须落到“实”处,才能进行相互转换。
颜色管理的工作内容
一般来说,颜色管理的工作内容是这样的:
- 确定显示器的状态,把RGB色在Lab色空间中标注出来,备注在你生成的JPG等图像里。这个备注文件,就是后缀为ICC的特性文件。用支持识别ICC的软件打开这张图像,就可以根据特性文件给出的线索,修改给显示器发送的RGB色号值,实现在不同显示器上显示(几乎)同样的颜色外观。
- 确定印刷机的状态,把CMYK色在Lab色空间中标注出来。这就是这台印刷机的ICC特性文件。通过这个特性文件给出的线索,就可以修改给印刷机发送的CMYK色号值,实现在不同的印刷机上得到(几乎)没有色差的印品。
- 接着,在支持颜色管理的软件(比如PS)里,把RGB和CMYK相互转换的规律配置好,就可以实现不同显色系统之间的无色差的颜色转换。
目前,大多数的操作系统、浏览器、图像处理软件,都支持颜色管理操作。
可能有人要说了,我咋从来不知道有这回事?这有两个原因:一种是因为软件内置了这个工作,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。比如MAC OS、PS;另一种是因为配置起来太容易出bug了,软件默认状态下是关掉的,需要手动打开,比如Chrome。
首先,可以减少计算机工作量。
假设RGB和Lab的对应关系有M种,Lab和CMYK的对应关系有N种。如果RGB和CMYK直接转换,就会产生M*N种组合!计算机表示心好累……
而如果采用Lab作为中介进行转换,就只需要处理M+N种情况,大大减轻了计算量。
不是很容易理解?
我手上有手机、pad,还有一台笔记本,一台台式机,一共四个不同的显示屏。仔细一看,他们的颜色表现都是不一样的!那么这里M=4。
当我要发图给4个不同的印厂印刷的时候(比如是在报纸上做广告,不同的报纸用的印厂一般都不一样),N=4。
如果RGB和CMYK直接转换,理论上需要用到4*4=16个特性文件。但如果中途用Lab转换一次,就只需要4+4=8个特性文件了。
M和N的数量越大,节约的工作量就越大。
进一步,采用Lab做中转站,可以让RGB和CMYK成为独立的工作环节。
这个不太好理解,再来举个栗子。
当我出广告图给报社时,报社跟我交接工作的人很有可能是广告部的,他根本不懂什么叫颜色管理。
而印厂跟报社交接工作的人,有可能是销售部的,你问他“你家印厂的颜色特性怎么样啊”,他大概会蒙圈……
所以,整个信息传递的链条有可能是相当长的。如果直接RGB转CMYK,需要收集信息的时间和精力要高很多。
如果中间加一层Lab中转,工作就轻松多了。
因为我并不需要知道印厂的工作状态,把RGB到Lab的特性文件准备好就可以了。从Lab到CMYK这一步工作可以由印厂自己管控,理论上,尽管中途换印厂换设备也无所谓。
然后,Lab色色域广、精度高,颜色种类比RGB色和CMYK色多很多,颜色均匀性上佳,颜色三属性分割清晰,从技术角度来看,是非常理想的中转空间。
具体来说,色域广,才能把RGB和CMYK的色空间都包含,精度高,颜色种类多,才能方便做换算。